close

在反核、反服貿群眾衝擊下,國民黨終於決定擴大決策參與,讓胡志強、朱立倫、郝龍斌接任副主席,躋身權力核心。然而,這種「分享權力」的形態改變,並無助讓國民黨的聲譽止跌回升。

這些年來,國民黨之所以兵敗如山倒,除了馬英九個人的處事風格外,關鍵在於缺乏治國的核心信仰,找不出施政的終極目標與價值;凡事只考慮到現狀實際是如何,未曾思考理想社會應該如何。

國民黨這種「現實主義」施政模式,每每在政策爭辯過程中,無事不可退讓,也無事必須堅持。因此,面對連月來的街頭抗議,屢次在反對陣營兵臨城下時,被迫選擇重大讓步,只求平息抗爭。

很多人困惑,為什麼口口聲聲為國家、人民利益服務的執政黨,激不起民眾的熱情,奮而挺身走上街頭,擁護政府決策。簡單的理由,因為,沒有理念可以堅持,社會沒有憧憬,人民也不曾感動。

在國民黨的心目中,似乎只有生活的殘酷現實,並沒有生命的崇高理想。雖然,對執政黨而言,很多現實是不得不為的考量。但過度屈服,就會造成理想的褪色、靈性的喪失。

以往,國民黨之所以能長久執政,憑靠的是一張「穩定」的招牌,讓許多人放心追隨。然而,幾次半吊子的改革,不但無法改變社會的不公不義,更動搖了社會穩固的根基。如今,面臨經濟困頓、社會窘迫,一種政治理想主義的思維即應勢崛起。

這些日子,從太陽花學運到反核運動,不管其手段的爭議性,理念上都隱含有某種理想主義的色彩,強調的是世界「應當」怎樣,而不是實際「是」怎樣。歷史上,這種理想主義的世界,總是具有巨大的魅力,有歌、有詩、有夢,也有故事性。

即使理想主義往往只局限於某些族群、某些階級,無法呈現其包容性與普遍性,即使實踐上這種「烏托邦」的虛幻不乏失敗例子。如今,卻在群眾的支持下,成為台灣政治上的「文化霸權」,具有道德的優勢與強迫性。

因此,有些儘管是政府決策上的得利者,都不敢出面捍衛,甚至轉而聲援反對浪潮,求得道德上的妥善與安頓;對許多未上街民眾而言,感受的卻是萬般的無奈、鬱悶與苦澀。

事實上,理想主義往往只是形上文化的代用品,不具有超越的品格,它一旦失去了現實精神的制約,缺少政治狂熱的制約力量和解毒劑,就很容易強化意識形態的偏執,導致社會的不安與躁動。

然而,一個沒有理想主義的社會,常常會呈現出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,生活失序、道德失準,造成社會群體對未來感到迷惘。因此,政治文化中也必須包含著一定理想主義的成分,否則就無法吸引人民、動員群眾。

國民黨的政治主張,一直缺乏形而上的意義,無法給台灣帶來終極價值的想像;缺少政治理想主義的性格,不具道德感召力,不能構建成政治文化上的主流與其魅力。因此,只有權力分配的結構變化,無法帶動國民黨的上升力量,重要的是如何找出崇高的價值與理想。
22EA4D08DD881C1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iniaada 的頭像
    einiaada

    網路購物的生活美學

    einiaa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